來源:今日科技日報 08版 生物科技

封面故事
《科學》
被持續關注一個多世紀的癌癥免疫療法,直到今天才登上主流腫瘤學的中心舞臺。這些新一代癌癥免疫療法的主要代表為,使用藥物促進患者利用自身免疫細胞對抗癌癥,以及利用基因工程幫助患者利用T淋巴細胞來識別和攻擊腫瘤。本期封面照片暗示了為每位患者量身定做出個性化療法的希望。免疫療法的使用,正在讓更多的癌癥患者受益,但目前存在幾大主要挑戰:為什么只適用于小部分患者,如何更好地保證治療的長期效果。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數據表明,腸道菌群在免疫治療反應中起著決定性作用,有望使用聯合免疫療法改善治療后的人體反應,或為真正的個性化醫療開辟新的道路。
來源:人民日報 第20版

免疫療法——治療癌癥 造?;颊?/p>
人民日報記者 趙永新
在國外已應用多年的免疫療法,有望在今年造福國內患者:就在去年11月、12月,國家食藥監總局藥審中心(以下簡稱CDE)先后受理了兩個免疫療法新藥的上市申請。如果不出意外,這兩種抗癌新藥有望在2018年上市,造?;颊?。
免疫療法的原理為通過多種手段,調節、激活人體的免疫系統來治療疾病。這一繼手術、放療和化療之后的腫瘤新療法,在2013年被《科學》雜志選為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首。

專家介紹,我們的身體由無數細胞組成,大家和平共處,身體就可以保持健康。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就像是“警衛隊”,幫助人們抵御外敵入侵。它表面有特定的蛋白受體,在身體里到處巡邏,辨認其他細胞表面的特定蛋白,判定其是否為腫瘤細胞。但是,某些腫瘤細胞非常“狡猾”,其表面的一些蛋白像是偽裝的“面具”,讓T細胞辨認不出來,腫瘤于是得以不斷生長。

針對這個機理,免疫療法從兩個途徑來對付腫瘤。一是改造T細胞,增強“警衛隊”的能力;二是揭穿敵人的“面具”,讓“警衛隊”T細胞能正常識別出腫瘤細胞。PD—L1正是腫瘤細胞的“面具”之一。
近年來我國的腫瘤免疫藥物開發如火如荼。根據CDE公開臨床信息統計,截至去年11月底,國內開展的PD—(L)1試驗共有80項,其中國外藥品37項、國內藥品43項;有49項試驗進入了臨床Ⅱ期或者Ⅲ期。
國際上第一批嘗試免疫療法的晚期黑色素瘤病人中,已經有人存活了15年。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,隨著免疫療法等新技術的發展,被認為“絕癥”的癌癥有望逐漸成為可控可治的慢性病。